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九十七(5/10)

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部分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他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各地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成败之处,就能说出其中的要旨。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时,激愤叹息,苏轼请问:“我如果成为范滂,母亲是否赞许?”程氏说:“你能成为范滂,难道我就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苏轼博通经书史籍,一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读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了《庄子》,感叹地说:“我过去有见解,口中说不出来,今天见到这本书,正中我的心意。”嘉。。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风中割裂肢解,诡辩异辞的弊病占据优势,主考官欧阳修很想矫正这些弊端,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十分惊喜,打算把苏轼录取为第一名,但又怀疑文章是自己的门客曾巩所做,所以只列置第二;苏轼再以对答《春秋》旨意,获第一,殿试时考中进士乙科。此后苏轼写了谢书去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此人以出一头之地。”听说此话的人开始纷纷议论不息,久久以后才信服。

苏轼因母亲去世在家服丧。嘉。。五年(1060),苏轼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认为苏轼才能学识都好,把他推荐到秘阁。考试六篇文章,以往考试不打草稿,因此文章大多写得不工整。自从苏轼开始打草稿,文字意义十分粲然可观。再对答皇帝的策问,考入三等,自宋朝初年以来,制策入为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二人而已。

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以来,百姓贫困,徭役沉重,岐下每年筏运南山木材,从渭水进入黄河,经过砥柱山险要地区,负责运输的衙吏接踵倾家荡产。苏轼调查了运输南山木筏的利害关系,特为修正了衙规,允许衙吏自行选择水工和因时制宜决定木筏是行进还是停止,从此以后运输的危害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1065),苏轼回京任判登闻鼓院。英宗在藩王府时就听到苏轼的名声,打算仿照唐朝成例召他进入翰林院,任命他为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是会成大器的,将来自然会被朝廷大用。关键在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人都仰慕信服他,都希望朝廷任用他,到那时重用苏轼,那么人们就不会再有异议。假如现在马上重用他,那么天下人未必信服,反而有害于他。”英宗说:“暂且让他任修起居注如何?”韩琦说:“修起居注和知制诰的职位差不多,不可急于任使。不如给苏轼一个接近皇上的馆阁职务,并且请召他来参加考试。”英宗说“:考试是不知道他能不能胜任,像苏轼还有什么不能的呢?”韩琦还是不同意,等到考试二道策论,苏轼再次考入三等,得到直史馆的职务。苏轼听说了韩琦的这番话后,对韩琦说:“韩公可以说是用道德修养来爱护人才。”

适逢苏洵去世,英宗赠给黄金丝帛帮助办理丧事,苏轼辞谢了赏赐,请求赠给父亲一个官职,于是朝廷赠苏洵为光禄丞。苏洵临终时,因为兄长苏太白早年亡故,子孙还没有自立,妹妹嫁给了杜氏,死后还没有下葬,他把这些事托付给苏轼。苏轼守丧期满后,马上安葬了姑母。后来苏轼的官职可以荫补子孙时,让给了苏太白的曾孙苏彭。

熙宁二年(1069),苏轼回到朝廷。王安石执掌朝政,一直厌恶他的议论与自己不同,让他判官告院。熙宁四年,王安石打算变更科举、兴立学校,皇帝下诏两制、三馆讨论。苏轼上疏说: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