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团练副使,调到和州。天禧四年(1020),改任保静军副使。这年冬天,由于患病请求回归乡里,改任太常少卿,分司南京。五年(1021),死,终年六十八岁。
戚纶笃志于古学,善谈名理,喜欢谈论政治,有些迂腐疏阔。与其兄戚维感情深厚,戚维死,戚纶听到告丧,十分悲痛以致数日不吃任何东西。在朋友和亲友的交往中,以信义著称。儒士前来拜见者,必询问他的学业,试探他的志向和崇尚,根据其才能进行诱导教诲。曾经说“:告老还乡后,用十年时间在乡间讲习,也可以恢复古道救济世人。”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继续修撰礼仪条文,戚纶经常参与建议,与陈彭年共职,多次召见应对,订立许多条规,很受真宗宠爱。乐于推荐士人,每次上奏十数人,都是当时知名人士。晚年被权贵宠幸者排斥,从此不再复起。善于教导子弟,虽然地位显赫,他仍然十分节俭。死后,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张知白当时主管朝事,停止俸禄来资助戚纶的丧事。其家人在小楼间,得《遗戒》一篇,大多都是劝导人们为学。有文集二十卷。又有前后上奏条议,有关政府政务的利弊、边防防备均田的上策,另集为《论思集》十卷,分为上下篇。天圣(1023~1032)年间,戚纶之子戚舜宾将《论思集》敬献朝廷,昭令追赠左谏议大夫。戚舜宾,官太子中舍。
张去华字信臣,开封襄邑人。
张去华之父张谊,字希贾。好学,不事家业。张谊在父亲去世后,其长辈让其在田陇上耕作,一天前去查视,见张谊在树下看书,对他不亲自耕作十分愤怒,于是对他进行辱骂。张谊对其兄长说:“如果不出外求学,向来的志向就无法实现。”于是就暗中到洛阳龙门书院,与同宗人张沆、张鸾、张。。结为朋友,因而名闻洛阳。长兴年间(930~933),和凝掌管贡举,张谊考中为进士,调补耀州团练推官。
后晋天福(936~944)初年,代职回京。恰逢和凝由内署升为端明殿学士,署门不接纳宾客,张谊听说后,立即给和凝写信,认为:“最恰当的职务,实应亲自顾问,各地的利害,应当征询访问,如果不接纳宾客,犹如耳聋目瞎,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虽然为了自身的安全计议,这样又能得到什么呢?”和凝十分惊奇,有一天,就将张谊推荐给宰相桑维翰说:“和凝门生中有位张谊,性情耿直,在诗词方面颇有才能,可以担任谏职。”不久,破格授予左拾遗。张谊认为后晋新近建立,在登基典礼未完,就多次上章请求恢复有唐制度。又说契丹有援立晋室之功,晋室应当厚道信实谨慎防备,不能自行放逸,以开启祸端。改任右补阙,充任集贤殿修撰,历任礼部员外郎、侍御史。改任仓部、知制诰,兼任礼部郎中。
乾。。(948~950)初年,任中书舍人。这时苏逢吉、杨。。、王章之流攀附汉祖,立刻得到重用,官绅们大多依附他们,张谊不屈服于他们,因而遭到他们的嫉妒。派遣张谊为吴越宣谕使,与兵部郎中马承翰一同前往,朝廷赐予官职。浙人每次迎接朝廷使者,一定排列步兵骑兵来自相夸耀,张谊与马承翰暗地嘲笑这种作法。在喝酒时乘着酒兴,说了一些轻薄之词,钱亻叔感到十分羞耻,于是上奏说张谊擅自鞭打防御官。又晚会宴集,与马承翰喝酒,互相言词相犯,由此张谊贬为均州司户,改任房州司马,一年后去世。
张去华幼年勤奋好学,对写文作辞十分敏捷,因父亲的官荫补太庙斋郎。周世宗平定淮南,张去华十八岁,感慨而叹说“:战争不停止,老百姓的事务不加治理,这不是保持统治国家长久的办法。”因而写下《南征赋》、《治民论》,敬献给周世宗。被召应试,授予御史台主簿之职,隶属三院议事,不得列朝,他对所亲近的人说:“簿领的职位,不是我所干的。”于是抛弃官职回到郑州,三年闭门不出。
建隆(960~963)初年,才开始携带诗文游学京师,被李日方大加称赞。第二年,考中进士甲科,并授予秘书郎、直史馆之职。因年限已到没有升迁,张去华上章自诉,并说制诰张澹、卢多逊,殿中侍御史师颂文学肤浅,希望与他们比较好坏。太祖立即召令张澹等人与张去华临轩策试,让陶谷等人进行考试。张澹由于答对不是所应问的,就被降级,因而就提升张去华为右补阙,赐予袭衣、银带、鞍勒马。朝廷官员议论轻视张去华急躁升职,因而张去华十六年不被提职。曾经在便殿应对,被太祖问到家世,张去华于是诉说父亲开始由于得罪权贵们,因而遭到贬职。宰相薛居正也替张去华诉说,太祖为此感动,并说:“汉室不仁道,奸臣专权,这是我所亲自看到的。”荆湖平定后,命为道州通判。张去华上奏说“:桂管为五岭的交通要道,如今刘钅长为了保全领地顽强坚守,依赖桂管作为防卫屏障,如果大军首先攻占他的城池,奔赴番禺,犹如进入无人之境。”并叙说桂州能够攻取的情状,太宗颁布诏令给予奖励。回京,任磁、乾二州知州,选为益州通判,升任起居舍人、知凤翔府。
随从太宗征战太原,督管随军左藏库,于是任命为京东转运使。先后担任左司员外郎、礼部郎中。太平兴国七年(982),任江南转运使。雍熙年间(984~987),宋军讨伐幽州,张去华监督宋州粮草运输到拒马河,于是命为河北转运使。第三年(986),任陕州知州,没有到任,写下《大政要录》三十篇敬献朝廷,太宗看后对此加以称赞,诏令给予嘉奖,赐予五十匹彩丝,因此留京没有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