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五十四(9/10)

时候,就多次乞求给他们出卖青盐放行,先皇帝以为他们乱了法制,不听从。等他们不停地请求,先皇要将德明的弟弟留作人质然后才许可他们,这是用他们难以同意的事,来杜绝他们的念头。大概盐是中国最大的利润,而西夏的盐,味道又超过我国解池出产的盐,并且出产无穷无尽。开了西夏卖盐的禁,这些盐就会大量流到我国民间,无法阻止。并且听张子。。讲,赵元昊自拒绝听命以来,便收结人心,每次掠夺所得东西,随即分给下属,这样他的兵力虽然强盛,但费用也随即窘迫。当这个时候,最适宜用计困住他,怎么可急不可待地与他讲和,屈从他的请求呢?”

当时陕西经略招讨副使韩琦、判官尹洙回朝,孙甫建议皇上下诏令韩琦等人,评判陕西四路将领的才能,分为上、中、下三等,罢黜其中最差的。保州兵变前,有人告发,大臣没有及时揭露他们。孙甫因此说枢密院正副使应当有罪,枢密使就是杜衍。守边将领刘沪在渭州营建水洛城,总管尹洙因为刘沪不听指挥,将要斩他。大臣中稍微偏向尹洙的意见,孙甫说:“水洛城勾通秦、渭两州,对国家有利,刘沪不该治罪。”因此朝廷罢免尹洙而释免了刘沪。杜衍屡次推荐孙甫,尹洙是与孙甫素来友善的朋友,而孙甫却没留一点情面,他的鲠直光明、公正不阿就是这样。

孙甫曾说参知政事陈执中不学无术,不可重用。皇帝责怪他,他因此请求调出朝廷到外地任职,皇帝不许。后来又上奏说丁度借面见皇上之机请求升职重用,皇帝说:“丁度未曾向我请求。”丁度则请求与孙甫辩论,并指责孙甫是宰相杜衍的门人。孙甫于是以右司谏身份出任邓州知府,后调到安州,历任江东、两浙两处转运使。

范仲淹任杭州知州时,许多事不经请示便自行处置。孙甫说:“范公是大臣。但我在这里屈理循情,就不能在别处申张法律。”因此对范仲淹的一切都绳之以法,但退后却称赞他的贤能。后再升职任兵部员外郎,又改做直史馆、陕州知州,调任晋州知州。又升河东转运使、三司度支副使,再升刑部郎中、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留京任侍读。不久去世,特追赠为右谏议大夫。

孙甫性格刚直果断,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著有文集七卷、《唐史记》七十五卷。常讲唐朝君臣的事情,来推见当时的治乱,就如身历其境,而听的人也清楚明了,就如亲眼目睹。时人说:“每天读史书,不如一天听孙甫讲述。”《唐史》被国家档案馆收藏。

谢绛,字希深,他的祖先是阳夏人。到他的祖父谢懿文,做杭州盐官县令,葬在富阳,于是后裔成为富阳人。

他的父亲谢涛,以文学、品行著称,从进士起家,做梓州榷盐院判官。李顺在成都造反,攻陷州县,谢涛曾筹划守御的计策。叛军被平息后,他因功升观察推官,后任权知华阳县。叛乱被镇压之后,田园庐舍荒废,皇帝下诏将土地给予那些能占有田土而又上交两倍田租的人,于是肥沃的田土全被豪强大族占领,流民回来却无处可归。谢涛收藏起诏书,全部将田还给旧主。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兴国军。回京后,因治理有功被皇上召到长春殿谈话,并命他参加学士院考试。正遇上契丹入侵,宋真宗考虑亲征,当时曹州、濮州多强盗,而契丹扬言要进攻齐州、郓州,皇帝派谢涛任曹州知州。所属各县的赋税大多输送到睢阳补充军队的粮食,这一年大雨成灾,百姓苦于转送粮食,谢涛于是将赋税全部留下不遣送。他上奏说:“江、淮一带漕运,每天经过睢阳,国家可以取漕粮给军队作粮饷。希望将曹州的赋粮留下,再由广济河供给京城。”转运使议论说不行,皇上下诏听从谢涛的奏议。曾出使蜀郡回朝,推举部下三十多人。宰相怀疑人太多了,谢涛说:“如他们有罪,我愿意受连坐。”奉使推举官吏而实行连坐,自谢涛开始。很久以后,因冯拯的推荐,谢涛再被召去接受考核,随后以尚书兵部员外郎身份任直史馆的职务,于是又兼任侍御史知杂事。真宗去世后灵车所经过的道路,有关官员请求全都毁坏城门、房屋,以便经过车舆和明器物件。谢涛说“:先帝生前乘车封禅祭山时,准备了那么多的祭仪物品,还没听说经过一地时有东西被毁坏撤除,而且又遗诏葬礼时节俭薄葬。如今有关官员制作明器奢侈过度,以致烦劳各州县,这并非先帝的意思,希望下交少府裁减葬礼所用。”进升直昭文馆,累官做到太子宾客。

谢绛因父亲的关系任秘书省校书郎,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甲科,授任太常寺奉礼郎、汝阴知县。善于议论,喜谈时事,曾上疏论说四民失业的事,洋洋数千言。天禧(1017~1021)中,上疏说宋朝应当以五行中的土德来统治天下。当时大理寺丞董行父请求以天为统,以金作为宋朝的品德象征。皇上下诏两院讨论,两制院都说:“用土德,则我朝应越过唐朝继承隋朝,用金德,则应越过五代继承唐朝。而太祖实际上是承受后周的政权,怎么可以不遵循传继的顺序呢?”谢绛、董行父的建议都被废黜不采用。

杨亿推荐谢绛的文章,谢绛被召去接受考核,随后升任秘阁校理、同判太常礼院。遇上母亲去世离职,服丧完毕,宋仁宗即位,升他为太常博士。他根据郑玄注的《礼经》和唐代旧例认为宣祖皇帝不是受命正式做过皇帝的祖先,不适宜与感生帝一起受祭祀,请求用真宗皇帝来配它。翰林学士承旨李维认为他的建议是错的。不久他就被调出朝廷,降为常州通判。天圣(1023~1032)年间,全国水灾、旱灾、蝗灾不断发生,黄河在滑州决口,谢绛上疏说: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