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火灾,旦驰
。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己,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后有言荣王
火所延,非天灾,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己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
会契丹修和,西夏誓守故地,二边兵罢不用,真宗以无事治天下。旦谓祖宗之法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帝久益信之,言无不听,凡大臣有所请,必曰:"王旦以为如何?"旦与人寡言笑,默坐终日,及奏事,群臣异同,旦徐一言以定。归家,或不去冠带,
静室独坐,家人莫敢见之。旦弟以问赵安仁,安仁曰:"方议事,公不
行而未决,此必忧朝廷矣。"
大中祥符初,为天书仪仗使,从封泰山,为大礼使,中书侍郎兼刑
尚书。受诏撰《封祀坛颂》,加兵
尚书。四年,祀汾
,又为大礼使,迁右仆
、昭文馆大学士。仍撰《祠坛颂》,将复
秩,恳辞得免,止加功臣。俄兼门下侍郎、玉清昭应
使。五年,为玉清奉圣像大礼使。景灵
建,又为朝修使。七年,刻天书,兼刻玉使,选御厩三
赐之。玉清昭应
成,拜司空。京师赐酺,旦以惨恤不赴会,帝赐诗导意焉。《国史》成,迁司空。旦为天书使,每有大礼,辄奉天书以行,恒邑邑不乐。凡柄用十八年,为相仅一纪。
契丹犯边,从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遇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旦奏曰:"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旦既至京,直
禁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播。及驾还,旦
弟及家人皆迎于郊,忽闻后有驺诃声,惊视之,乃旦也。二年,加尚书左丞。三年,拜工
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两朝国史》。
初,祐以宿名久掌书命,旦不十年继其任,时论之。钱若
有人
鉴,见旦曰:"真宰相
也。"与之同列,每曰:"王君凌霄耸壑,栋梁之材,贵不可涯,非吾所及。"李沆以同年生,亦推重为远大之
。明年,与苏易简同知贡举,加虞
员外郎、同判吏
内铨、知考课院。赵昌言参机务,旦避嫌,引唐独孤郁、权德舆故事辞职。太宗嘉其识
,改礼
郎中、集贤殿修撰。昌言
知凤翔,即日以旦知制诰,仍兼修撰、判院事,面赐金紫,择牯犀带
之,又令冠西阁。至
元年,知理检院。二年,
兵
郎中。
日者上书言禁事,坐诛。籍其家,得朝士所与往还占问吉凶之说。帝怒,
付御史问状。旦曰:"此人之常情,且语不及朝廷,不足罪。"真宗怒不解,旦因自取尝所占问之书
曰:"臣少贱时,不免为此。必以为罪,愿并臣付狱。"真宗曰:"此事已发,何可免?"旦曰:"臣为宰相执国法,岂可自为之,幸于不发而以罪人。"帝意解。旦至中书,悉焚所得书。
书。会下传契丹将绝盟,复遣维往使。其主隆绪重维名,馆劳加礼,使赋《两朝悠久诗》。诗成,大喜。既还,帝
用为枢密副使,或斥维赋诗自称小臣,乃寝。迁刑
尚书,辞不拜,引李士衡故事求换官,除州观察使,为谏官刘随所诋,知亳州。请赴本镇,改河
。久之还朝,复
知陈州,卒。
帝尝示二府《喜雨诗》,旦袖归曰:"上诗有一字误写,莫改却否?"王钦若曰:"此亦无害。"而密奏之。帝愠,谓旦曰:"昨日诗有误字,何不来奏?"旦曰:"臣得诗未暇再阅,有失上陈。"惶惧再拜谢,诸臣皆拜,独枢密
知节不拜,
以实奏,且曰:"王旦略不辨,真宰相
也。"帝顾旦而笑焉。天下大蝗,使人于野得死蝗,帝以示大臣。明日,执政遂袖死蝗
曰:"蝗实死矣,请示于朝,率百官贺。"旦独不可。后数日,方奏事,飞蝗蔽天,帝顾旦曰:"使百官方贺,而蝗如此,岂不为天下笑耶?"
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数月,为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银台封驳司。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钱若
罢枢务,得对苑中,访近臣之可用者,若
言:"旦有德望,堪任大事。"帝曰:"此固朕心所属也。"咸平三年,又知贡举,锁宿旬日,拜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逾年,以工
侍郎参知政事。
王旦,字明,大名莘人。曾祖言,黎
令。祖彻,左拾遗。父祐,尚书兵
侍郎,以文章显于汉、周之际,事太祖、太宗为名臣。尝谕杜重威使无反汉,拒卢多逊害赵普之谋,以百
明符彦卿无罪,世多称其
德。祐手植三槐于
,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契丹既受盟,寇准以为功,有自得之,真宗亦自得也。王钦若忌准,
倾之,从容言曰:"此《
秋》城下之盟也,诸侯犹耻之,而陛下以为功,臣窃不取。"帝愀然曰:"为之奈何?"钦若度帝厌兵,即谬曰:"陛下以兵取幽燕,乃可涤耻。"帝曰:"河朔生灵始免兵革,朕安能为此?可思其次。"钦若曰:"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然自古封禅,当得天瑞希世绝
之事,然后可尔。"既而又曰:"天瑞安可必得?前代盖有以人力为之者,惟人主
信而崇之,以明示天下,则与天瑞无异也。"帝思久之,乃可,而心惮旦,曰:"王旦得无不可乎?"钦若曰:"臣得以圣意喻之,宜无不可。"乘间为旦言,旦黾勉而从。帝犹尤豫,莫与筹之者。会幸秘阁,骤问杜镐曰:"古所谓河
图、洛
书,果何事耶?"镐老儒,不测其旨,漫应之曰:"此圣人以神
设教尔。"帝由此意决,遂召旦饮,
甚,赐以尊酒,曰:"此酒极佳,归与妻孥共之。"既归发之,皆珠也。由是凡天书、封禅等事,旦不复异议。
维博学,少以文章知名,至老手不废书。景德以后,巡幸四方,典章名,多维所参定。尝预定《七经正义》,修《续通典》、《册府元
》。
宽易,喜愠不见于
,奖借后
,嗜酒善谑,而好为诗。常曰:"人生觞咏自适,余何营哉?"既没,家无余赀。景祐元年,赠尚书右仆
。
师锡,虞
员外郎;公谨,太
中舍。
旦幼沉默,好学有文,祐之曰:"此儿当至公相。"太平兴国五年,
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其廨旧传有
怪凭戾,居多不宁。旦将至前夕,守吏闻群鬼啸呼云:"相君至矣,当避去。"自是遂绝。就改将作监丞。赵昌言为转运使,以威望自任,属吏屏畏,
旦境,称其善政,以女妻之。代还,命监潭州银场。何承矩典郡,荐
为著作佐郎,预编《文苑英华》、《诗类》。迁殿中丞、通判郑州。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
兼并之路。徙濠州。淳化初,王禹偁荐其才任转运使,驿召至京,旦不乐吏职,献文。召试,命直史馆。二年,拜右正言、知制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