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询以时事,敷奏称旨,擢著作郎,出知兴州。逾年,改知兴元府。囗囗囗囗。八年,诏归阙,以本官领开封府判官。
羽性淳厚,莅事恪谨。时太宗尹京,颇以长者待之。及即位,拜给事中,知开封府。未几,出知成都府,为政宽简,蜀人便之。入朝,拜礼部侍郎。上欲优以清职。故事,端明殿设学士二员,居翰林学士上,专备顾问,冯道、赵凤始居是职,累朝因之。及是,即殿名以羽为文明殿学士,位在枢密副使下,且即泰宁坊营第以赐之。
太平兴国五年,典试贡士,御试得人居多。六年,以老疾求解职,拜兵部侍郎,未几致仕,仍给全奉。雍熙元年,卒,年七十二。赠礼部尚书。
子希振,以荫至尚书虞部员外郎。大中祥符元年卒。其子适,赐同学究出身。从孙琳,别传。
论曰:五季为国,不四、三传辄易姓,其臣子视事君犹佣者焉,主易则他役,习以为常。故唐方灭即北面于晋,汉甫称禅已相率下拜于周矣。君子伤之,此《杂臣传》所繇立也。李谷、边归谠、窦贞固、李涛辈,或在庙堂,或侍帷幄,世主之所宠任,社稷之所倚赖,而更事异姓,不能以名节生死,伦义废矣。且谷以筹策自名,乃不能料艺祖有容人之量,及受李筠馈遗,惧其见杀,遂以忧死,又何缪耶?呜呼,魏范粲、齐颜见远,宜见褒于前史也。
部分译文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为人厚重方正,举动遵循礼法。是唐朝武德功臣刘政会的后代。其叔祖刘崇望,任唐昭宗的宰相。其父刘岳,任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刘岳退居洛中时,对家人说:“我的儿子风骨秀异,不能预知的只是寿命长短罢了,当今世道混乱,我儿能够与我都成为温、洛之间的老叟则足矣。”所以给他取名为温叟。因祖辈功劳补任国子四门助教、河南府文学。清泰年间,任左拾遗、内供奉。因母亲年老请求归家养老,改任监察御史,分府视事。当时台署废弛,温叟加以革新。不久,召他入朝任右补阙。
后晋初年,王松权任知青州,上表推荐他任判官,加任朝散官。入朝任主客员外郎。后晋少帝任开封府尹时,上奏推荐他为巡官,命令他掌管文翰,又改任广晋府巡官。少帝即皇帝位后,授任他为刑部郎中,赐金紫朝衣。改任都官郎中,充任翰林学士。当初,刘岳在后唐任职,曾经官居内署,到这时温叟又任此职,当时人都感到刘家很荣幸。温叟受命后,回家为母亲祝寿,在堂下站着等候。不久听见音乐声,两个青衣人举箱走出庭堂,向温叟献上紫袍、缣衣,他的母亲命卷开帘帷见温叟说“:这是你父亲在宫中时内库赏赐的。”温叟跪拜接受时泪如雨下,退到开影堂列祭时,用文章告祭。他的母亲伤感了好几天,不忍心见温叟。一年后,加任知制诰。
契丹军队攻入汴京,温叟畏惧,跟随契丹兵迁到北边,与承旨张允共同上表请求解除职务。契丹主大怒,打算把张允等人调出京城任县令。赵延寿说“:如果学士才能不称职请求解职者,可以仍任本官,不能贬出。”于是得以罢免职务出翰林院。后汉高祖南下时,温叟从洛阳跟从到郑州后,称病不行。进入汴京后,温叟很迟才到来,授任他为驾部郎中。
后周初期,任左谏议大夫。一年后,改任中书舍人,加任史馆修撰,判馆事。显德初年(954),升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录取进士十六名。有人向皇帝诬陷他们,皇帝发怒,斥除其中十二人,把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温叟实际上并无私心,后来几年,被斥除的人相继考中。温叟与张昭共同修撰后汉隐帝及周太祖实录,恭帝即位,升任他为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
宋朝初期,改任刑部侍郎。建隆元年(960),任御史中丞。遭母丧,退居西洛,不久恢复本官。建隆三年,兼任判吏部铨。于是向皇上进言说“:我见两京各部门,慢慢缺乏旧臣,大多毁掉旧制。虽然检阅时旧制仍存在于以往的典籍,但是行动必须在主管部门。因年限已满应得官,到吏部时照例要减选;冬季集中赴调,授官者不久又出京城。还有人初官满期被裁,不回到原来的官署,只声称前任官职,以图免除赋役。又有人曾经因故停任,急欲回到吏部,而又不具备元敕,无法复职。于是使得在任者失于教习,管事者难于追还。我希望从今以后各部门的任务,授官留任及回吏部待职的,按例减免外官欠任三选以下的,仍然须吏部执行公事,到三十个月后就允许赴吏部集中,按理减免外官欠任三选以下的,以及在任没有通过考核的,就按照元敕处理。如果是在任停官以及在有关部门停职的,经恩准后由刑部出给雪牒,勒令到吏部报到,如果没有空缺,就让他候缺,其余的依照敕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