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朝廷,契丹又能单独怎么样呢?陛下不为这样考虑,而相信奸邪谄媚之徒,以为契丹皇帝年少而国事繁多,所以诉诸武力,恰好迎合陛下的意思。陛下以祸为乐,求功心切,以为万全之策,臣认为万万不可。希望陛下审察虚实,追究妄谬,惩治奸臣误国之罪,停止伐燕军队的行动。不仅可以从困难中振兴国家,而且可因纳谏而成为圣人。古人曾经说过尸谏的事,老臣没有死掉,哪能为了安身保位而当面阿谀不进谏呢?”
皇帝赐给他手书的诏令说:
“朕原来部署军队选择将领,只令曹彬、米信等人驻守雄、霸二地,贮积粮食带着兵器来声张军威。等一两个月山后平定后,潘美、田重进等人合兵进讨,直到幽州,然后控制险要之地,恢复原来的疆土,这是朕的志向。无奈将领们不遵照原来的谋划算计,各持己见,率领十万军队出塞远征,迅速攻取契丹的郡县,又返师来领辎重,往复弊劳,被辽人袭击,这个责任在于主将。
“况且朕继承百王的事业,刚刚使天下稍稍太平,考虑人民苦于边患,将以救民于水火,并非想黩武穷兵,卿应当是知道的。疆场上的事,已经作好部署,卿不必为此忧虑。卿是国家的元勋大臣,忠言苦口,三次上奏,忠心实在可嘉。”
赵普上表谢说:
“昨天因为军队久驻塞外,没有能够恢复故土,慢慢又到了炎夏季节,事势危险急迫,就上书陈述妄见,等待皇上宣谕。陛下特别体察忠诚,亲笔书写翰章,秘密宣谕皇帝圣谋。我个人认为兴师伐罪,诚信为上策,将帅如果能遵守已有的谋算,一定可以平定。正因为将帅们没有按照皇上的意志行事,导致事败。现在既然边疆已有防备,哪里还需要忧虑?况且陛下登极十年,使基业兴隆,没有一件事失当,只见国家安宁。陛下应当端身拱手,保养精神,清静心志,自然可以上继九皇,下观五帝。哪里需要穷兵黩武,与契丹一较胜负呢?”臣历来缺乏壮志,况且人已衰老,虽然没有功劳可以夸耀,但愿意竭尽忠纯之心。”
观者都赞许他的忠诚。四年(987),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从梁国公改封为许国公。遇到皇上下诏亲自耕种籍田,赵普上表请求入见,言辞非常恳切。皇上诚恳地对宰相说:“赵普是开国元勋,朕所尊重礼敬的人,应当听从他的请求。”赵普来到后,皇上对他再三慰抚,赵普感激得呜咽泪下。
陈王元僖上书皇帝说:
“臣见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龄、杜如晦,唐明皇有姚崇、宋王景、魏知古,都被任为宰相,把他们当作心腹,才成就帝王之道,普济天下,宗祀延续,史书记载彰明,确实由于用人得当所至啊!现在陛下统治天下,操劳政事,勤于政务,心里想着百姓。遍考先前帝王,确实没有可以谦让的,但宰相的任用,比不上以往的贤臣。况且治理国家在于任用人才,任用人才在于公正,公正之道首先在于赏罚,这是执政的大事。如果赏罚不当,忠奸不分,朝廷的纲纪,就会渐渐导致紊乱。必须由公正之人出任宰相,正直敢言,以分辨得失,然后常伦有道,按次第叙录功劳,处理政事自然得宜。
“我认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赵普,身为开国元老,参谋政事,深沉有见识,不妄希求恩宠来保全禄位,不循私人之情来邀取名望,这真是圣明的良臣啊!我听说逢迎弄巧的人,结党营私,大造舆论,厌恶攻击正直之人,恨不得将正直大臣斥逐远方,以快其心,为什么呢?因为恐怕陛下再次启用赵普啊。但是公正之人,都希望陛下再次以政事重用赵普,让他以治国的道理开导皇上,帮助皇上教化百姓。国家有重大政事,让他谋划;朝廷有重大措施,让他实施;各地事情没有察明的,让他查明;各方计策没有献上的,让他代为传达。任官以才,就没有窃取禄位的,统治有道就没有苟且容让的。贤明和愚钝加以分辨,宝玉和石头不同对待,应当使那些勾结成朋党而扩张声名权势的人气焰完结,玩弄巧佞而拉帮结派的人道路堵塞。隐退废罢的贤人得到进用,名儒善行的人才得以彰显,大政哪里还怕不能兴举,百姓哪里能不富裕,不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可以达到清静之治。臣知识考虑浅薄,出言鲁莽直率。希望陛下采纳众议,审察事势,如果用人得当,实在是国家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