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太后寝殿看望,衣不解带。十天后去世,终年六十四岁。皇帝推恩于曹氏,拜曹佾为中书令,升迁曹氏官职者四十余人。
当初,王安石主持国政,变革旧法,太后乘机告诉神宗,说祖宗法度不宜轻改。熙宁宗祀前几天,皇帝来到太后住所,太后说:“我从前听说民间疾苦,一定告诉仁宗,仁宗因而下诏实行,现在也应当这样。”皇帝说“:现在没有别的事。”太后说“:我听说民间深受青苗法、助役法之苦,应当罢免二法。王安石确实有才能学问,但怨恨他的人很多,皇帝要想爱惜保全他,不如暂时把他调出京师。”皇帝悚然听教,不久想停止二法,又被王安石坚持,于是不得停止。
皇帝曾经想夺回燕蓟二地,已经与大臣们议定下来,于是到庆寿宫向太后告诉这件事。太后说“:国家储蓄赏赐准备好了吧?兵器士兵都精良吗?”皇帝说“:都已办理好了。”太后说“:事情重大,后果是吉是凶是晦是吝都由于有所行动,夺回失地不过扩大领土而已;万一事情失败,那么人民生命之维系,不是简单的事。如果失地可以夺取,太祖、太宗早就收复了,哪里等到现在?”皇帝说:“哪敢不听从您的教诲?”
苏轼因为诗词获罪,由御史定罪,人们认为他必被处死。太后在后宫听说,对皇帝说“:回忆当初仁宗在科举考试中得到苏轼兄弟,高兴地说:‘我替子孙们获得两个宰相。’现在听说苏轼因为写诗而被关在监狱,是不是仇人中伤他呢?即使写诗有过,他的罪也是微不足道啊。我的病势已转重,不可用冤案滥杀而伤了中和,应当详细审察。”皇帝哭泣,苏轼因此得以免罪。太后去世后,皇帝悲哀至极,几乎不能承理丧事。有关部门给太后加谥,葬在永昭陵。
英宗宣仁高皇后,亳州蒙城人。其曾祖父高琼,祖父曾继勋,都有功于皇室,官都做到节度使。其母曹氏,是慈圣光献皇后的姐姐,所以皇后从小住在宫中。当时英宗也在皇帝住所,与皇后年岁相同,仁宗对慈圣皇后说,今后一定让他们结成配偶。成年后,就在濮王宫邸成婚。生下神宗皇帝、岐王颢、嘉王君页、寿康公主。治平二年(1065)被册立为皇后。
皇后的弟弟高士林任内殿崇班,供职很久,皇帝打算迁升他的官职,皇后谢绝说“:士林得以升朝籍,已经很过分了,怎能援引先前皇后家待遇相比呢?”皇后辞谢了皇帝。神宗皇帝即位后,尊皇后为皇太后,住在宝慈宫。皇帝多次想为高氏建造宏大的府第,太后不答应。很久以后,仅仅把望春门外空隙之地赐给高家,一应营建及百役经费,都由宝慈宫出支,不花费大农司一文钱。
元丰八年(1085),皇帝染上疾病,渐渐加重,宰执王王圭等人入宫问候,请求立延安郡王为皇太子,太后权同听政,皇帝点头应许。王王圭等在帘帷下朝见太后。太后哭泣,抚摸着延安郡王说:“孙儿孝顺,自从皇帝吃药,从未离开过,书写佛经为皇帝祈福,喜欢读书,已经诵读《论语》七卷,绝不乱动。”于是命郡王走出帘帷外见王王圭等,王王圭等两次拜谢并表示祝贺。这天发出诏令,立郡王为皇太子。当初,岐王、嘉王每天入宫向太后行礼,到这时,太后命他们不再入内。又密令中人梁惟简,让他妻子缝制一件十岁儿童穿的黄袍,夹在怀里带进宫来,为太子登基仓促间做准备。
哲宗即位后,尊太后为太皇太后。派人召司马光、吕公著,二人尚未到,派人在路上询问现在最先应办的政事。不等二人条陈奏上,已经遣散修理京城的役夫,裁减皇城觇卒,停止后宫工技之役,废除导洛司,遣出极不守法的近侍。戒令朝廷及地方不得苛征暴敛,放宽民间保户养马之限。政令出自宫中旨意,王王圭等人不得事先得知。又起用年老的文彦博,派遣使者在途中慰劳他,告谕他以恢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并且命令他急奏可以任用的人。
太后叔父高遵裕因西征失败而获罪,蔡确想献谀来加固自己的权位,请求恢复高遵裕的官职。太后说“:高遵裕在灵武之役中,损失百万之师,先帝夜间得到消息,从床上起来绕榻而行,整夜不得入睡,皇帝情绪因此而遭惊骇,导致去世,祸端出自遵裕,遵裕被免除刑诛,已很幸运。先帝尸身未冷,我哪里敢顾及私恩而违背天下公议呢?”蔡确惊恐而止。
司马光、吕公著到京,一同任命为宰相,令他们同心辅助政事,一时知名人士汇集于朝廷。凡熙宁以来政事不便于民的,依次罢止。于是用常平旧制改变青苗法,用嘉。。差役参合募役法,废除市易法,放开茶盐二禁,把边疆不毛之地赐给西戎,于是天下安宁。契丹主训戒臣下,不得生事于边疆,说:“南朝尽行仁宗的政制。”
蔡确因车盖亭诗获罪被贬谪到岭南,太后对大臣们说:“元丰末年,我拿当今皇帝所写的佛经出宫给大臣们看,当时只有王王圭曾上奏祝贺,于是定为储君。况且儿子继承父亲,有什么话说呢?但蔡确自以为有定策大功,妄自煽动事端,成为日后迷惑人们的机端。我不忍心明说,姑且借讪谤皇上为名把他驱逐出朝廷。这是国家大计,对于奸邪怨谤之人无暇怜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