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五十二(2/4)

太祖乾德元年,始有事于南郊。自五代以来,丧相继,典章制度,多所散逸。至是,诏有司讲求遗逸,遵行典故,以副寅恭之意。是岁十一月十六日,合祭天地于圜丘。初,有司议享,请以僖祖升,张昭献议曰:"隋、唐以前,虽追立四庙或六七庙,而无遍加帝号之文。梁、陈南郊,祀天皇,以皇考;北齐圜丘,祀昊天,以神武升;隋祀昊天于圜丘,以皇考;唐贞观初,以圜丘;梁太祖郊天,以皇考烈祖。恭惟宣祖皇帝,积累勋伐,肇基王业,伏请奉以享。"从之。

钦若复言:"旧史《天文志》并云:北极,北辰最尊者。又勾陈中一星曰天皇大帝,郑玄注《周礼》谓:"礼天者,冬至祭天皇于北极也。"后魏孝文禋六宗,亦升天皇五帝上。晋《天文志》:"帝坐光而,则天吉,威令行。"既名帝坐,则为天所占,列于下位,未见其可。又安仁议,以、孙二星不可同位。陛下方洽禖之庆,以广维城之基,苟因前代阙文,便为得礼,实恐圣朝茂典,尤未适中。"诏天皇、北极特升第一龛,又设孙星于星位次,帝坐如故。

景祐二年郊,诏以太祖、太宗、真宗三庙万世不迁。南郊以太祖定,二宗迭,亲祀皆侑。常祀圜丘、皇地祇以太祖,祈谷、雩祀、神州以太宗,生帝、明堂以宣祖、真宗如旧。庆历元年,判太常寺吕公绰言:"历代郊祀,位无侧向,真宗示辅臣《封禅图》曰:"尝见郊祀昊天上帝,不以正坐,盖皇地祇次之。今修登封,上帝宜当位,太祖、太宗位,宜比郊祀而斜置之。"其后,

九年正月,诏以四月幸西京,有事于南郊。自国初以来,南郊四祭及生帝、皇地祇、神州凡七祭,并以四祖迭。太祖亲郊者四,并以宣祖。太宗即位,其七祭但以宣祖、太祖更。是岁亲享天地,始奉太祖升侑。雍熙元年冬至亲郊,从礼仪使扈蒙之议,复以宣祖。四年正月,礼仪使苏易简言:"亲祀圜丘,以宣祖,此则符圣人大孝之,成严父天之仪。太祖皇帝光启丕图,恭临大宝,以圣授圣,传于无穷。唐永徽中,以祖、太宗同上帝。望将来亲祀郊丘,奉宣祖、太祖同;其常祀祈谷、神州、明堂,以宣祖崇;圜丘、北郊、雩祀,以太祖崇。"奏可。

四年,判太常礼院孙奭言:"准礼,冬至祀圜丘,有司摄事,以天神六百九十位从祀。今惟有五方上帝及五人神十七位,天皇大帝以下并不设位。且太昊、勾芒,惟孟夏雩祀、季秋大享及之,今乃祀于冬至,恐未协宜。"翰林学士晁迥等言:"《开宝通礼》:圜丘,有司摄事,祀昊天、帝、五方帝、日月、五星、中官、外官、众星总六百八十七位;雩祀、大享,昊天、帝、五天帝、五人帝、五官总十七位;方丘,祭皇地祇、帝、神州、岳镇、海渎七十一位。今司天监所设圜丘、雩祀、明堂、方丘并七十位,即是方丘有岳、渎从祀,圜丘无星辰,而反以人帝从祀。望如奭请,以《通礼》及神位为定,其有增益者如后敕。"从之。

旧郊丘,神位板皆有司题署,命钦若改造之。至是,钦若奉板便殿,坛上四位,涂以朱漆金字,余皆黑漆,第一等金字,第二等黄字,第三等以降朱字,悉贮漆匣,覆以黄缣帊。帝降阶观之,即付有司。又以新定《坛图》,五帝、五岳、中镇、河汉合在第三等。

政和三年,议礼局上《五礼新仪》:皇帝祀昊天上帝,太史设神位版,昊天上帝位于坛上北方南向,席以稿秸;太祖位于坛上东方西向,席以蒲越;天皇大帝、五帝、大明、夜明、北极九位于第一龛;北斗、太一、帝坐、五帝内坐、五星、十二辰、河汉等内官神位五十有四于第二龛;二十八宿等中官神位百五十有九于第三龛;外官神位一百有六于内壝之内;众星三百有六十于内壝之外。第一龛席以稿秸,余以莞席,皆内向位。

钦若又言:"帝坐止三,紫微、太微者已列第二等,唯天市一坐在第三等。《晋志》,大角及心中星但云天王坐,实与帝坐不类。"诏特升第二龛。

真宗至三年十一月,有司言:"冬至圜丘、孟夏雩祀、夏至方丘,请奉太宗;上辛祈谷、季秋明堂,奉太祖;上辛祀生帝、孟冬祭神州地祇,奉宣祖;其亲郊,奉太祖、太宗并。"诏可。乾兴元年,真宗崩,诏礼官定迁郊祀帝,乃请:"祈谷及祭神州地祇,以太祖;雩祀及昊天上帝及皇地祇,以太宗生帝,以宣祖;明堂,以真宗;亲祀郊丘,以太祖、太宗。"奏可。

帝坐之比。太微垣十星有左右执法、上将、次将之名,不可备陈,故总名太微垣。《星经》旧载孙星,而《坛图》止有星,辨其尊卑,不可同位。"窃惟《坛图》旧制,悉有明据,天神定位,难以跻升,望依《星经》,悉以旧礼为定。"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