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神宗诏改定大祀:太一,东以,西以秋,中以夏冬;增大蜡为四,东西蜡主日
月;太庙月祭朔。而中祀:四望,南北蜡。小祀:以四立祭司命、
、灶、中霤、门、厉、行,以藏冰、
冰祭司寒,及月荐新太庙。岁通旧祀凡九十二,惟五享后庙焉。政和中,定《五礼新仪》,以荧惑、
德观、帝鼐、坊州朝献圣祖、应天府祀大火为大祀;雷神、历代帝王、宝鼎、牡鼎、苍鼎、冈鼎、彤鼎、阜鼎、皛鼎、魁鼎、会应庙、庆厉军祭后土为中祀;山林川泽之属,州县祭社稷、祀风伯雨师雷神为小祀。余悉如故。
五代以来,宰相为大礼使,太常卿为礼仪使,御史中丞为仪仗使,兵尚书为卤簿使,京府尹为桥
顿递使。至是,大礼使或用亲王,礼仪使专命翰林学士,仪仗、卤簿使亦或以他官。太平兴国九年,始铸五使印。太宗将封泰山,以仪仗使兼判桥
顿递事。大中祥符后,凡有大礼,以中书、枢密分为五使,仍特铸印。
其诸州奉祀,则五郊迎气日祭岳、镇、海、渎,秋二仲享先代帝王及周六庙,并如中祀。州县祭社稷,奠文宣王,祀风雨,并如小祀。凡有大赦,则令诸州祭岳、渎、名山、大川在境内者,及历代帝王、忠臣、烈士载祀典者,仍禁近祠庙咸加祭。有不克定时日者,太卜署预择一季祠祭之日,谓之"画日"。凡坛壝、牲
、玉帛、馔
、斋戒之制,皆
《通礼》。后复有
禖、大小酺神之属,增大祀为四十二焉。
旧制,郊庙祝文称嗣皇帝,诸祭称皇帝。著作局准《开元礼》全称帝号。真宗以兼秘书监李至请,改从旧制。又诸祭祝辞皆临事撰,多违典礼,乃命至增撰旧辞八十四首,为《正辞录》三卷。既复命知制诰李宗谔、杨亿、直史馆陈彭年详定之,以为永式。祝版当
署者,并命秘阁吏书,上亲署讫,御宝封给之。凡先代帝王,祝文止称庙号。凡亲行大祀,则皇
弟为亚献、终献。
五礼之序,以吉礼为首,主国神祇祭祀之事。凡祀典皆领于太常。岁之大祀三十: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季秋大享明堂,冬至圜丘祭昊天上帝,正月上辛又祀
生帝,四立及土王日祀五方帝,
分朝日,秋分夕月,东西太一,腊日大蜡祭百神,夏至祭皇地祇,孟冬祭神州地祇,四孟、季冬荐享太庙、后庙,
秋二仲及腊日祭太社、太稷,二仲九
贵神。中祀九:仲
祭五龙,立
后丑日祀风师、亥日享先农,季
巳日享先蚕,立夏后申日祀雨师,
秋二仲上丁释奠文宣王、上戊释奠武成王。小祀九:仲
祀
祖,仲夏享先牧,仲秋祭
社,仲冬祭
步,季夏土王日祀中霤,立秋后辰日祀灵星,秋分享寿星,立冬后亥日祠司中、司命、司人、司禄,孟冬祭司寒。
建炎四年十一月,权工尚书韩肖胄言:"祖宗以来,每岁大、中、小祀百有余所,罔敢废阙。自车驾巡幸,惟存宗庙之祭,至天地诸神之祀,则废而不举。今国步尚艰,天未悔祸,正宜斋明恭肃,通于神明,而忽大事、弃重礼,恐非所以消弭天灾,导迎景贶。虽小祀未可遍举,如天地、五帝、日月星辰、社稷,
诏有司以时举行。所有
服并牲牢礼料,恐国用未充,难如旧制,乞下太常寺相度裁定,省繁就简,庶几神不乏祀,仰副陛下昭事怀柔、为民求福之意。"寻命礼
太常裁定:每岁以立
上辛祀谷,孟夏雩祀,季秋及冬至日四祀天,夏至日一祀地,立
上辛日祀
生帝,立冬后祀神州地祇,
秋二社及腊前一日祭太社、太稷。免牲、玉,权用酒酺,仍依方
奠币。以辅臣为初献,礼官为亚、终献。
凡郊坛,值雨雪,即斋门望祭殿望拜,祭日不设登歌,祀官以公服行事,中祀以上皆给明衣。
景祐二年,诏有司:"皇地祇、神州,旧常参官摄事,非所以尊神,自今命两省。岁九大祠,宰臣摄事者,参知政事、尚书丞郎、学士奉祠。"于是参知政事盛度,享太庙已受誓戒,除知枢密院,乃不奉祠。又故事,三岁一亲郊,不郊辄代以他礼,庆赏与郊同,而五使皆以辅臣,不以官之下。天圣中,乃以朝林学士领仪仗,御史中丞领卤簿,始用官次。又每岁大祀,皆遣台省近臣摄太尉,其后或委他官,太中祥符始复旧制。又国朝沿唐制,以太尉掌誓戒。今议太尉三公,非其所任,请以吏
尚书掌誓戒。诏用左仆
,阙则用右仆
、刑
尚书一员莅之。
绍兴三年,复大火祀,以阏伯,以辰、戌
纳之月祀之。二十七年,礼
太常寺言:"每岁大祀三十六,除天地、宗庙、社稷、
生帝、九
贵神、
禖、文宣王等已行外,其余并乞寓祠斋
。"自绍兴以来,大祀所行二十有三而已,至是乃悉复之。
开宝元年十一月郊,以燎坛稍远,不闻告燎之声,始用爟火,令光明远照,通于祀所。
熙宁四年,参知政事王珪言:"南郊,乘舆所过,必勘箭然后,此师行之法,不可施于郊祀。"礼院亦言。于是,凡车驾
门皆罢之。六年,以详定所请,又罢太庙及宣德、朱雀、南薰诸门勘契。又皇帝自大次至版位,内臣二人执翟羽前导,号曰"拂翟",失礼尤甚,请除之。
又太庙初献,依开宝例,以玉斝、玉瓒,亚献以金斝,终献以瓢斝。外坛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