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开汴之时,大河旷岁不决,盖汴析其三分之
,河
常行七分也。自导洛而后,频年屡决,虽洛
窃取其
,率不过一分上下,是河
常九分也。犹幸
势卧北,故溃溢北
。自去岁以来,稍稍卧南,此其可忧,而洛
之作,理须早计。窃以开洛之役,其功甚小,不比大河之上,但辟百余步,即可以通
三分,即永为京师之福,又减河北屡决之害;兼
势既已牵动,在于回河尤为顺便,非独孙村之功可成,澶州故
,亦有自然可复之理。望
臣前章,面诏大臣与本监及知
事者,
地形
势,
图以闻。
绍圣元年,帝亲政,复召宋用臣赴阙。七月辛丑,广武埽危急。壬寅,帝语辅臣:"埽去洛河不远,须防涨溢下京师。"明日,乃诏都
监丞冯忱之相度筑栏
签堤。丁巳,帝谕执政曰:"河埽久不修,昨日报洛
又大溢,注于河,若广武埽坏,河、洛为一,则清汴不通矣,京都漕运殊可忧。宜亟命吴安持、王宗望同力督作,苟得不坏,过此须图久计。"丙寅,吴安持言:"广武第一埽危急,决
与清汴绝近,缘洛河之南,去广武山千余步,地形稍
。自巩县东七里店至今洛
不满十里,可以别开新河,导洛
近南行
,地里至少,用功甚微。"诏安持等再
视之。
三年正月戊申,诏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李仲罢归吏。仲在元祐中提举汜
辇运,建言:"西京、巩县、河
、汜
、河
县界,乃沿黄河地分,北有太行、南有广武二山,自古河
两山之间,乃缘禹迹。昨自宋用臣创置导洛清汴,于黄河沙滩上,节次创置广、雄武等堤埽,到今十余年间,屡经危急。况诸埽在京城之上,若不别为之计,患起不测,思之寒心。今如弃去诸埽,开展河
,讲究兴复元丰二年以前防河事,不惟省岁费、宽民力,河
且无壅遏决溢之患。望遣谙河事官相视施行。"又乞复置汴
,依旧以黄河
为节约之限,罢去清汴闸
。
四年冬,御史中丞梁焘言:
为今之计,宜复为汴,仍引大河一支,启闭以时,还祖宗百年以来
国养民之赐,诚为得策。汴
复成:则免广武倾注,以长为京师之安;省数百万之费,以纾京西生灵之困;牵大河
势,以解河北决溢之灾;便东南漕运,以蠲重载留滞之弊;时节启闭,以除蹙凌打凌之苦;通江、淮八路商贾大船,以供京师之饶。为甚大之利者六,此不可忽也。惟拆去两岸舍屋,尽废僦钱,为害者一而甚小,所谓损小费以成大利也。臣之所言,特其大略尔。至于考究本末,措置纤悉,在朝廷择通习之臣付之,无牵浮议,责其成功。又言:
匮以来,元未曾取以
注,清汴
自足,不废漕运。"乞尽废
匮,以便失业之民。"十月,遂罢
匮。
四年闰二月,杨琰乞
不报。至五年十月癸巳,乃诏导河汴。
十一月,李伟言:"清汴导温洛贯京都,下通淮、泗,为万世利。自元祐以来屡危急,而今岁特甚。臣相视武济山以下二十里名神尾山,乃广武埽首所起,约置刺堰三里余,就武济河下尾废堤、枯河基址增修疏导,回截河势东北行,留旧埽作遥堤,可以纾清汴下注京城之患。"诏宋用臣、陈祐甫覆以闻。
十二月甲午,尚书蔡京言:"本
岁计,皆藉东南漕运。今年上供
,至者十无二三,而汴
已闭。臣责问提举汴河堤岸司杨琰,乃称自元丰二年至元祐初,八年之间,未尝
也。"诏依元丰条例。明年正月庚戌,用臣亦言:"元丰间,四月导洛通汴,六月放
,四时行
不绝。遇冬有冻,即督沿河官吏,伐冰通
。自元祐二年,冬
辄闭
,致河
涸竭,殊失开导清汴本意。今
卜日伐冰,放
归河,永不闭
。及冻解,止将京西五斗门减放,以节
势,如惠民河行
,自无壅遏之患。"从之。
尝求世务之急,得导洛通汴之实,始闻其说则可喜,及考其事则可惧。窃以广武山之北,即大河故,河常往来其间,夏秋涨溢,每抵山下。旧来洛
至此,
于河。后
导以趋汴渠,乃乘河未涨,就
滩之上,峻起东西堤,辟大河于堤北,攘其地以引洛
,中间缺为斗门,名通舟楫,其实盗河以助洛之浅涸也。洛
本清,而今汴常黄
,是洛不足以行汴,而所以能行者,附大河之余波也。增广武三埽之备,竭京西所有,不足以为支费,其失无虑数百万计。从来上下习为欺罔,朝廷惑于安
之说,税屋之利,恬不为虑。而不知新沙疏弱,力不能制悍河,
势一薄,则烂熳溃散,将使怒
循洛而下,直冒京师。是甘以数百万日增之费,养异时万一之患,亦已误矣。夫岁倾重费以坐待其患,何若折其奔冲,以终除其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