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三十四(2/6)

后世之制乐者,不知律法之固有未善,而每患其声音下之不协,以至取古昔遗亡之而求之,盖亦不知本矣。声以数而传,数以声而定,二者皆有自然之则。如侈者声必咋,弇者声必郁,者数必短,下者数必长。侈弇者,数也,未闻其声而已知其有咋郁之分;下者,声也,未见其数已知其有长短之异。故不得其自然之声,则数不可得而考;不得其自然之数,则声不可得而言。今之制律者,不知此,而顾先区区于秬黍之纵横、古尺之修短、斛斗之广狭、钟磬之下谋之,是何足以得其声之和哉!



盖律之所以长短,不止乎三分损益之一端,自四分以往,推而至于有二十分之法。之所以广狭,必限于千二百黍之定数,因其容受有方分、圜分之异,与黍不相合,而遂分辨其空龠有实积、隙积之理。其还相为之法,有以推见其为一相继之,而非一上一下相生之谓也。

邵雍曰:"世人所见者,汉律历耳。"然则三分损益之法为未善,亦隐然矣。近世蔡元定特著一书,可谓究心,然其说亦有可用与否。其可用者,多其所自得,而又有证于古,凡载于吾书者可见矣;其否者,皆由习熟于三分上下生之说,而不于声之近似者察之也。岂尝察之而未有法以易之乎?此《律通》之所以作也。

久之,宜之秀复著《律通》,其自序曰:

生律之分,盖不止于三分损益之一端,以一律而分为三,此生律之极数,特一求徵声之法耳。苟以三分损益,一下生而一上生,则声律殆无穷矣,何至于十二而止也乎。夫十二律之生也,十律皆下生,一律独上生。唯其下生者,损之极也,而后上生者益焉。上生则律穷矣,此穷上反下、穷下反上之理也。琴一弦之间十二律,皆用下生之法,而末以上生法终之。若以七弦而慢之为旋之法,则应钟一均之律,声之外,多用倍法生一律矣。此天地声音自然而然,不可拘于一而不知通变也。故正律止于十二而已。

窃意十二律之度数,当于《周礼》之《冬官》,如《考工记》凫氏为钟、磬氏为磬之类,各有一职。然《冬官》一篇既亡,则世无以考其度数之详,而三分损益之说散见于书传者,恐或得之目击而不及识其全,或得之授而未能究其误,或求诸耳决而不能究其真,因是遂著为定论。夫人皆以为法之尽善矣,岂知三分损益所生之律,乃仅得其声之近似而未真。盖非师旷之聪,则耳不能齐,其声之近似者,足以惑人之听,是以不复求其法之未尽善者。此蔡邕所以不如耳决之明者,亦不能尽信其法也。

本于古人之成法。其书有《律吕本原》、《律吕证辨》。《本原》者,《黄钟》第一,《黄钟之实》第二,《黄钟生十二律》第三,《十二律之实》第四,《变律》第五,《律生五声图》第六,《变声》第七,《八十四声图》第八,《六十调图》第九,《候气》第十,《审度》第十一,《嘉量》第十二,《谨权量》第十三。《证辨》者,《造律》第一,《律长短围径之数》第二,《黄钟之实》第三,《三分损益上下相生》第四,《和声》第五。权臣既诬元定以伪学,贬死舂陵,虽有其书,卒为空言,呜呼惜哉!

盖尝因其损益、上下生之义,而去其专用三分之蔽,乃多为分法以求之,自黄钟以往,其下生者盈十,而上生者止一而已。此其数之或损或益,于自然,而与旧法固不侔矣。若谓相生之法,一下必一上,既上而复下,则其法之穷也,于蕤宾、大吕间见之。夫黄钟而降,转以相生,至于姑洗则下生应钟,而应钟之上生蕤宾者,法也。今乃蕤宾之生大吕,又从而上生焉,此《班志》所载,所以变其说为下生大吕,而大吕之长遂用倍法矣。夫律之相生而用倍法,犹为有理,独专用三分以为损益,则律之长短,不中乎天地自然之数尔。

自律吕之度数不见于经,而释经者反援《汉志》以为据,盖滥觞于《》、《吕氏秋》,衍于《淮南》、司迁之书,而波助于刘歆、京房之学。班固《汉志》,尽歆所也;《司彪志》,尽房所也。后世协律者,类皆执守以为定法。历代合乐,不为无人,而终不足以得天地之和声,所以不能追还于隆古之盛者,大抵由三分损益之说拘之也。夫律固不能舍损益之说以求之,由其有损有益,而后有上生下生之异。至其专用三分以为损益之法则失之,未免乎声与数之不相合,有非天成之自然耳。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