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曰∶夫盛
虚(《外台》作表和里病),汗之则死,下之则愈。
虚
盛(《外台》作里和表病),下之则死,汗之则愈。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外台》作表里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然则桂枝下咽,
盛则毙(《外台》作表和则毙)。承气
胃,
盛以亡(《外台》作里平以亡)。若此
虚实之
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不知不识,病者殒没,自谓其分。至令冤魂
于冥路,夭死盈于旷野,仁
鉴兹,能不伤楚。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
于腠理,与
气分争,营卫痞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
肤之间,故病者
痛恶寒,腰背
重,此邪气在表,发汗则愈。三日以上气浮在上
,填
心,故
痛
中满,当吐之则愈。五日以上气沉结在脏,故腹胀
重,骨节烦疼,当下之则愈。明当消息病之状候,不可
投汤药,虚其胃气也。经言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又夏月亦不可下也,此医之大禁也。脉有沉浮转能变化,或人得病数日,方以告医,虽云初觉,视病已积日在
,其疹瘵结成,非复发汗解肌所除,当诊其脉,随时情势救解求免也,不可苟以次第为固,失其机要,乃致祸矣。此伤寒次第,病三日以内发汗者,谓当风解衣,夜卧失覆,寒温所中,并时有疾疫贼风之气而相染易,为恶邪所中也。至于人自饮
生冷过多,腹藏不消,转动稍难,
痛
温,其脉实大者,便可吐下之,不可发汗也。
汤为可早与,但当少与勿令大下耳,少与当数其间也。诸虚烦者,与伤寒相似。然不恶寒,
不疼痛,故知非伤寒也,不可发汗。
不痛,脉不
数,故知非里实,不可下也,如此内外皆不可攻,而
攻之必遂损竭,多死难全也。此虚烦但当与竹叶汤。若呕者与橘
汤一剂,不愈为可重与也。此法数用,甚有效验。伤寒后虚烦亦宜服此汤。
论曰∶凡人有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若隐忍不治,冀望自瘥,须臾之间,以成痼疾。小儿女
益以滋甚。若时气不和,当自戒谨。若小有不和即须治疗,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早治,鲜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
脏则难可制止。虽和缓亦无能为也。痈疽疔
,
痹客忤,尤为其急,此自养生之要也。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时日吉凶,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服药当如方法,若纵意违师,不须治之也。凡伤寒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
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而当不消也。凡得时气病,五六日而渴
饮
,饮不能多,不当与也。所以尔者,腹中
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为人作病矣。若至七八日大渴
饮
者,犹当
据证而与之,与之勿令极意也。言能饮一斗者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涩,若
若哕,不可与之。忽然大汗
者,
自愈也,人得病能饮
,
愈也。凡温病可针刺者五十九
。又
之
六百五十有五,其三十六
灸之有害,七十九
刺论曰∶夫寻方学之要,以救速为贵。是以养生之家,常须预合成熟药,以备仓卒之急,今
之于下。
陈廪丘云∶或问得病连服汤药发汗,汗不如之何?答曰∶医经云,连发汗汗不
者,死病也。吾思也,可蒸之如蒸中风法,
温之气于外迎之,不得不汗
也。后以问张苗,苗云,曾有人
事疲极汗
,卧单簟中冷得病,但苦寒 ,诸医与
散汤,四日之内凡八过发汗,汗不
,苗令烧地布桃叶蒸之,即得大汗,于被中就粉敷
,使极燥乃起便愈,后数以此发汗,汗皆
也。人
自有难汗
者,非唯病使其然也,蒸之则无不汗
也。诸病发
恶寒脉浮洪者,便宜发汗,温粉粉之,勿令遇风,当发汗。而其人适失血及大下利,则不可大汗也,数少与桂枝汤,使
,汗
连日,当自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