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心念, 说法因缘、 愿成佛, 令众亦尔,
若说是经, 当舍嫉恚慢、 谄诳邪伪心, 常修质直行,
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 咸令喜。
“文殊师利,譬如力转
圣王,
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
王、起
兵而往讨罚。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
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
“文殊师利,是菩萨诃萨,于后末世、法
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
,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能住安乐, 如我上说。 其人功德, 千万亿劫、
诸优婆、 及优婆夷, 国王王
、 群臣士民,
衣服卧, 饮
医药, 而于其中, 无所希望。
。若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
智。”
不轻蔑于人, 亦不戏论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能演说斯 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
亦无摈,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是佛说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 不生懈怠心。
第三法如是, 智者应守护, 一心安乐行, 无量众所敬。
以微妙义, 和颜为说。 若有难问, 随义而答。
“又、文殊师利菩萨诃萨,于后末世、法
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
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
、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
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
甚远,终不能得一切
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
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
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
法者、亦不为多说。”
尔时世尊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则大利、 安乐供养。 我灭度后, 若有比丘、
算数譬喻、 说不能尽。
以油涂, 澡浴尘秽, 著新净衣, 内外俱净。
菩萨常乐 安隐说法, 于清净地、 而施床座,
于诸佛世尊, 生无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 说法无障碍,
十方大菩萨, 愍众故行, 应生恭敬心, 是则我大师。
尔时世尊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渐渐增益、 于佛
。 除懒惰意、 及懈怠想,
“又、文殊师利,菩萨诃萨,于后末世、法
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
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师利,是菩萨
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
、优婆夷、国王、王
、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
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
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因缘譬喻, 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 皆使发心,
离诸忧恼, 慈心说法。 昼夜常说, 无上教,
安法座, 随问为说。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亦无忧愁、 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 加刀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