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六五章(2/10)

“叔平!”阎敬铭肃然起敬地说“但愿你能持不屈。”

斜开半扇,西风如刀如冰地刮在脸上,火辣辣地疼,然而脑却清醒得多了,定神想一想阎敬铭的话,有些摸不清他的来意。以他平日为人,及看重自己这两来说,自是以过来人的资格来一番忠告,但话总得有个结论,只说难,不是徒人意吗?

说着,阎敬铭一接一地喝酒。火盆旁边的茶几上,摆着好几碟江南风味的卤鸭、风、薰鱼之类的酒菜,而赋俭朴的阎敬铭,只取“半空儿”下酒,他的牙很好,咬得嘎嗞嘎嗞地响。剥下来的生壳,随手丢在火盆里,烧得一屋烟雾腾腾,将翁同龢呛个不住,赶去开了窗

“麻烦就在这里!你倒想,与人无忤,与世无争,又安可得?”

“这!”翁同龢问:“每年不又得多支一两百万银吗?”

“我先给你看一上谕。今天刚承旨明发的,你恐怕还没有寓目。”

书生积习,耻于言官,翁同龢毫不迟疑地答:“自然是讲事。”

上谕是阎敬铭从军机抄来的,翁同龢打开一看,上面写的是:

“从前拨定各省厘金、关税,分解南北洋海防经费,每年各二百万两,不过各省都解不足的,北洋是自己收海防捐来弥补,一笔混帐,不了。现在这两笔海防经费归海军衙门收支,将来一定有‘官司’好打,亦有的是麻烦!”

“这是醇王刻意笼络人心的一着棋。每年京饷,各省报解六百三十八万,各海关分摊一百六十二万,总计八百万,除了皇太后、皇上的‘银’以外,光是用来支付陵寝祭祀、王公百官俸给,跟京旗各营粮饷,本来倒也够了,可是此外的用途呢?海军经费是一大宗,两三年以后,皇上大婚经费又是一大宗,还要修园就是那么一碗,你也舀,我也舀,而且都恨不得一碗都归他!这样下去,非把那一碗泼翻了不可。”

这话使得翁同龢神一振。最后那一句从未有人过,而想想果然!稷宗不寿、慈安暴崩这两番刺激,给恭王的打击极大,加以家多故、弱多病,因而从文祥一死,如折右臂,就变得很怕事了。南北门,清气焰日,说起

两封信都是抄件,亦都是李鸿章所发,一封是致海军衙门的公牍,说明北洋海军的规模及所需经费:“查北洋现有船只,惟定远、镇远铁甲二艘,最称,价值亦。济远虽有穹甲及炮台甲,船较小,尚不得为铁甲船,只可作钢快船之用。此外则有昔在英厂订造之超勇、扬威两快船,船更小,而炮机巧,可备巡防。”这五艘船,可以在海洋中作战,但力量犹嫌单薄,要等正在英德两国订造的四艘战舰到达,合成九艘。另外添购浅钢快船三艘、鱼雷小艇五六只,连同福建造船厂所造的旧船,方可自成一军。

转念到此,惶然茫然地问:“中堂何以教我?”

另外一封给醇王的私函,说得比较骨了:“初定南北洋经费,号称四百万,后因历年解不及半,不得已将江、浙、皖、鄂各省厘金,奏改八折,仍不能照解。闽、粤厘金则久已奏归本省办防。近三年来,北洋岁收不过十余万,南洋所收更少,中有案可稽。似指定南北洋经费四百万两拨归海军,亦系虚名,断断不能如数。应请殿下主持全局,与熟商,添筹的款。”

“讲事,第一不能怕事,越怕事越多事。恭王的前车之鉴。”

“这是李少荃扣准了北洋师经费,每年两百万的数目而开来的帐。”阎敬铭说:“的麻烦,你看另外一封信就知了。”

“我尽力而为。”翁同龢又问“海军经费如何?”

“我再给你看两封信。”

“这,”翁同龢问:“朴园跟合又何肯善罢休?”

“各省报解南北海防经费,每年不过一百二三十万,照四百万的定额,还差两百七八十万,从那里替海军衙门去筹这笔的款?”

至于北洋的海军经费,一共可以分成两分,常年薪饷及舰船维持费一百二、三十万,修建旅顺船坞大约一百四十万,在两年内筹足,每年要七十万两。新购及将来预备订购的船价,还未计算在内,明后两年,每年拨给北洋的经费就得两百万左右。

这一来,他就知自己该说些什么了?回到火盆旁时,举酒相敬“中堂,”他说“咸丰六年先公由吏,在任两年不足,清勤自矢,是小所见的。到后来还不免遭肃六的荼毒。所以,这一次我拜命实在惶恐。不是我恭维中堂,几十年来的,没有比中堂再有声有的。我承大贤之后,必得请教,如何可以差免陨越?”

“怎么呢?”翁同龢急急问“既然都归海军衙门收支,又与?那里来的麻烦?”

然而不又何可得?就想辞官,除了告病,别无理由。而无端告病,变成不识抬举,不但辞不成官,说不定还有严谴。

“是啊!”翁同龢不断搓着手,着气,焦急了好半天,从牙中迸一句话来:“修园决不能拨款!制天下经费,收支都有定额,本就没有修园这笔预算。”

阎敬铭,睁大了那双大小:“叔平,你是讲官,还是讲事?”

“朕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将京师旗绿各营兵丁饷银,照旧全数发给。’仰惟圣慈恤兵艰,无微不至,第念各营积弊甚多,如兵丁病故不报,以及冒领重支,额外虚糜,弊端,不可枚举,亟应稽查整顿,以昭实。所有京师旗营一切宿弊,着该都统、副都统认真厘剔,并随时查察。倘该参领等有徇欺隐饰情弊,即着指名严参,从重惩办,决不宽贷。”

纳,应的款,要争,不该的款,更要争。阎敬铭在三年十个月,与督抚争、与内务府争、与军机争,有时还要与慈禧太后争。得罪的人,曾不知凡几?如果不敢与人争,怕得罪人,这个尚书还是趁早不要的好!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