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试探。如果忌沈的人是李鸿藻,荣禄当然要为他辩白。然而主人的却无表示,只说了句:“但愿王夔石不
,
了
,准是‘小鬼跌金刚’!”
“想不到碰那么大一个钉!”翁同和忽然拍手嘻笑:“几时见着圭庵,倒要劝他另写新篇《小姑哀》!”说完,笑声更大了。
“王夔石原非大,沈经笙的援引,确是
于私心。”翁同和说“且不说兰荪,就是他们浙江人,也有许多不服的。”
这番作骗倒了已有酒意的荣禄。他跟翁同和相
这五六年,从未见有如此忘形失态,可见得他是恨极了沈桂芬,所以才有这样声容两俱刻薄的调侃。
“偏劳,偏劳!”沈桂芬连连拱手“此事还望缜密。”
等把这段经过说明白,荣禄的话,也就容易懂了“小鬼”是指里的书办
“他跟人说,我想军机,所以
不得他
京,小人之心如此,岂不可恨?”
史虽号称“台长”其实柏台森森,尽皆傲然兀立,那些“都老爷”数谁都不是肯帖然听命的,远不如六尚书,司官抱牍上堂,诺诺连声来得够威风,有作为。
另外一笔是办报销的费用。军需报销在乾隆年间颁过一本“则例”那一项可报,那一项不可报,写得明明白白,本来不算难办,难就难在收支必须与底案相符,不然就要被“驳”事隔十几年,经手的人不知换过多少,那里得清楚?因此
里书办与各省佐杂小吏协议,由京里派人就地查阅藩、厘、关、盐四库底案,代为办理,笔墨纸张,伙
薪
所需,一概由
里书办代垫,将来算
费的时候,一起归垫。
“沈经笙真不是人!”一门就满面气恼的翁同和,似乎迫不及待地要发
,一坐下来就愤愤地说“我跟他要绝
!”
于是翁同和用清朗的声音念:“事事承母命,
蒙人怜;
潭不见底,柔蕤故为妍。”
“倭艮翁是因人成事。王夔石那时在。”
“那不是于倭艮翁的奏请吗?”
于是他说:“同舟共济,我自不惮此行,但有什么成就,却不敢说。”
是经过仔细盘算,扣准了时间去的,去时正当荣禄在明如白昼的煤气灯下,举杯陶然的时候。彼此换帖弟兄,自是不须禀报,便被引到席前,当荣禄起迎接时,听差已经另添一副杯筷,在等待翁同和
座了。
当同治三年天,李鸿章克复常州,洪秀全病殁,太平天国之亡,已指日待。
、兵两
书办,认为快要发财了,于是相约密议,决定派人到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各地,与各领一军的将官接
,谈判包办军需报销的条件。这得
两笔钱,一笔是照例的“
费”奉命专征的大将都得要
,那怕是圣眷优隆,生平蒙“十三异数”为
宗私生
的福康安,都无例外。
荣禄报以不承认也不否认的微笑,同时也只有再度举杯,来掩饰他的略有些尴尬的神。
“事事承母命,蒙人怜。”荣禄笑
:“形容绝妙!沈经笙在西太后面前,就是那副宛转承
的样
。”
显然的,荣禄还有些言不由衷。这也难怪他,即令至,总也不能自
如何暗箭伤人?反正真相已明,他怎么说也不必听,要听的是这一句话:“遭人大忌”之“人”是谁?
这是绝人财路的“缺德”行为,便有同官劝他不可多事,王文韶为危言所动,果然搁置了下来。而、兵两
的书办,实际上也已经有了行动。
“缜密”两字是说来安翁同和的心的。在南北党争中,翁同和亲南而保持着近乎超然的态度,这一他很重视,所以沈桂芬的“缜密”实在是暗示着支持他的表面超然的态度,好让他消除顾虑。
当江宁报捷时,这笔垫款已用了好几万银下去。而恭王与大学士
的倭仁,却已有了密议,等论功行赏告一段落,开始筹议善后事宜的当儿,突然有一天下午,倭仁约集
六堂官,同时到
。一到就征召得力的司官,将已外放湖南
员的王文韶所草拟的那份节略取了来。象宋朝翰林学士草制“锁院”那样,下令闭门上锁,断绝
通,然后分派职司,拟奏的拟奏,眷录的眷录,用印的用印。忙到三更时分,诸事就绪,倭仁就携着请免办军需报销的奏折,由
朝,等恭王一到,递牌
请见。两
太后同声称善,立刻拟旨分行,以四百里加
寄谕各省。
、兵两
,以及后来也
一脚的工
书办,
梦成空,还赔了一笔
款,竟有相拥痛哭的。
“怎么?”荣禄颇为诧异“何以气成这个样?”
“同治三年,免办军需报销一案的来龙去脉,你不知?”
“小鬼”何指?翁同和想不明白“这是怎么说?”他问。
这一念之转,使他撤除了对翁同和的藩篱,觉得依旧可共腹心“叔平,跟你说实话吧,倒不是我对沈经笙,有‘卿不死,孤不能安’之,他引
王夔石,遭人大忌。上
也怕他党羽太盛,搞成尾大不掉之局,想设法裁抑。如果仍旧在朝,不能无缘无故撵他
军机。那天西太后召见,提到这件事,我说了句‘黎培敬不是内召?’还来不及往下说,西太后就摇摇手,不让我再往下说。说真的,第二天的面谕,连我也觉得意外。”
“最近有首好诗,传诵一时,你听人说过了没有,吴圭庵的《小姑叹》?”
王文韶那时在当司官,年纪还轻,不曾染上如今一味圆
的浮
习气。平日亦颇留意公事,
恐一旦洪杨平定,办军需报销时,
、兵两
书办多方勒索
扰,各地将领为填此辈贪壑,势必苛征暴敛,苦了百姓,甚非大
之后,与民休息之
。因此,便草拟了一个免办军需报销的条陈,预备呈给堂官。
“仲华!”翁同和正说
:“你不可掉以轻心!从先帝初崩那晚上,你动了枢笔,沈经笙就拿你恨
切骨。外放贵州,他跟人表示,说是
于你的主谋,非报此仇不可。你不能不防!”
“没有听说。”荣禄答“吴圭庵在兰荪那里见过两面,不熟。再说,我也不是可以跟人谈诗的人。”
荣禄对他是持着戒心的,所以这番愤激之言,在将信将疑之间,只解劝着说:“算了,算了!沈经笙的度量,谁不知。‘宰相肚里好撑船’,他这个宰相…。”荣禄笑笑举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