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十章(2/2)

当然,不会有人敢如此驳辩;因而在一段颂赞吉壤的文字之后,便是语气欣然的上谕:“大学士、九卿等,引据史册典礼陈奏,朕心始安,一应所需工料等项,着动用内库银两办理。规模制度,务从俭朴,其石像等项,需用石工浩繁,颇劳人力,不必建设。着该遵行。”

这方圆数十里,无数眠吉地的昌瑞山,只葬了两位皇帝、一位太皇太后,总共只有孝陵、景陵、昭西陵三座陵寝,雍正要选吉壤,何愁不得?但他却要别选陵地。说穿了,不足为奇,他实在怕他的地,密临父祖,更怕见为他死的母后,朝夕责以不孝之罪。小杖尤可“大杖则走”走向何?是不能逃回人间的。

尤其是雍正七年得了怔忡症以后,下定决心“敬鬼神而远之”但也必须有一番作;先把通堪舆的福建总督其倬调京来,随同怡亲王胤祥,踏勘相度以后,放在十二月初,下了一上谕,第一段说:“朕之本意,原于孝陵、景陵之旁,卜择将吉地;而堪舆之人,以为无可营建之,后经选择九凤朝山吉壤奏。此地近依孝陵、景陵,与朕初意相合。”

消闲,重拾话题;曹雪芹对泰陵的由来,知的不少,但也只能捡能谈得谈。

于是上谕在“与朕初意相合”之下,接着来了第二段:“及通堪舆之臣工,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行局未全;中之土,又带沙石,实不可用。今据怡亲王、总督其倬等奏称:相度的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实乾坤聚秀之区,为合汇之所,龙,无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等语。其言山脉法,修理分明,洵为上吉之壤。”

于是雍正八年开始,动工修筑泰陵。杏香计算了一下,前后历时六年,应该修好了;这样便又有了疑问。

吉壤发孙,这是已经看中意了。但只顾后辈不顾先人,未免说不过去,所以又有第三段:“但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朕心不忍;且与古帝王规制典礼有无未合之,着大学士、九卿,详细会议奏。”

大学士以张廷玉为首,自是先意承旨;引经据典复奏:“谨帝王世纪及通志、通考诸书,历代帝王营建之地,远或千余里,近亦二三百里,地脉之呈瑞,关乎天运之发祥,历数千百里蟠结之福区,自非一方独善其灵秀。今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基地,虽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然易州及遵化州,皆与京师密临,实未为遥远。”这段文章只在远近上文章;对于陵寝应集中于一以便保护奉祀,避而不谈。孝陵、景陵自不便略而不提,却有无端“与京师密临”一语;易州在西,遵化州在东,京师居中,亦目前而言,自然不算太远,但既葬于易州泰宁山,与京师便不相,倘谓重泉之下,亦有省亲问安的举动,相去数百里,岂非太不方便了?

昌瑞山范围甚广,密临孝陵、景陵之,无可营建,附近总还有地可选,所以必得有九凤朝山这么一个周折。至于不能用的理由,当然是地形不好;但如何不好,必得有个能令人信服的说法。这就必须找一个公认为对堪舆一居于宗师地位的人来,才能压得住浮议;这个人就是其倬。

本来历朝陵寝,皆集中于一地,既便于理,亦便于祭扫;秋谒陵,地方供应,也只有一次,累民不重。顺治关后,选定遵化州西北七十里的丰台岭,改名昌瑞山,为陵寝重地。此山自太行迤逦东来,巍峨数百仞,重岗叠阜,万壑千岩,前又金星峰,后有分岭,左右两,分夹绕,汇集于龙虎峪,照勘舆家的看法,确实局尊脉贵,气势绵远的万年吉壤。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