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父亲。他父亲责备他道:’汝大愚痴,无有智慧。何不待我?’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年纪轻轻,自以为不需通过长辈指点,不需遵循前人留下的礼仪法则,凭一己之力,便能到达幸福之地,结果徒劳往返,空耗青春,岂不可笑?”
仙道听他引用这段佛教宣讲大乘经时常用的《百喻经》中故事,知道他是暗指自己和流川,所作所为离经背道,却不以为非,不知悔改,将来必定后悔。心道:”这和尚定是听安西师父转述了我昨日之言,才故意讲这段故事来点化我。N,他是和尚,自然相信和尚经上的话,我若只直白地同他讲道理,他必然不服,不如也引用几段和尚经上的话。”
当下也引用了一段《百喻经》的故事,道:”从前有一个人,远离故土,寄住在异乡,娶了当地的一个女人为妻。他妻子每次为他做好饭,让他吃时,他都迫不及待地把饭菜吞下口去,也不顾烫。一次,他妻子实在忍不住了,问他:’此中无贼劫夺人者,有何急事,匆匆乃尔?不安徐食?’这人答,’我祖父以来,法常速食。我今效之,是故疾耳!’自己不思索人生的是非善恶,而云我祖父以来作如是法,借以压人,这样的人,就不可笑了么?”
那迦叶含笑点头,道:”公子慧人,可惜过于执着眼前之美色快乐。从前有一群伎儿,王答应给他们许多钱,让他们在自己面前奏乐作乐。他们奏完了乐,问王要钱,王却不给他们。王说,’汝向作乐,空乐我耳!我与汝钱,亦乐汝耳!’人中天上,虽受少乐,亦无有实。无常败灭,不得久住,如彼空乐。”
三井长久以来一直为流川美色所扰,这时忽听那迦叶说”无常败灭,不得久住,如彼空乐”便如五雷轰顶一般,登时呆住了,暗道:”无常败灭,无常败灭,是啊,世间又有什么事物能永保不变的?今日的流川虽是颜色如花,让人一见之下便难以自持,但过不了多久,还不是一样要褪色凋落,归于尘土?那么,我这般痴恋他这即将败灭的美色,不是个大大的蠢人么?”但偷眼向流川看去,如此一个人物,玉枝作骨、秋月炼神,他又怎能视他如”败灭”?
仙道道:”依大师之见,世上所有快乐无不是过眼云烟,今日过于执着,只会导致他日失去时的痛苦,是么?”那迦叶道:”不错。”仙道道:”从前有个女子,看到另一个女子患了眼痛,问她痛得厉害么,那女子点点头。她便想,有眼必痛,我现在虽未痛,恐怕将来不可避免,不如把眼挖了,以绝后患。想七情六欲,与身俱来,便如一个人的眼睛一般。眼睛若在,或痛不痛;眼睛若无,终身长痛。在下和流川一起,将来或有苦楚;但若听大师之言,就此摈弃对流川的爱恋,无异于自掘眼目,势必终身长痛。”
那迦叶知他痴念甚深,难以化解,叹了口气道:”老衲再问公子一件事,公子便算过关了。”仙道精神一振,道:”大师请问。”那迦叶道:”有两个人,一起到陶师的家去看他作瓦瓶,看得入了迷。一人中途克制了自己的欲念,离去赶至一个大会,得到了很多美膳和珍宝;另一人却因控制不住自己,仍旧留着观瓶,看到天黑,失于衣食。公子不是佛门中人,自不必强行摈弃七情六欲,但若公子今日一意孤行,此后势必难容于世俗。以公子之才,原可建功立业,流芳百世,如此一来,却只能遭人轻贱,落魄江湖。公子今日不忍挥慧剑斩情丝,便真不怕他日后悔么?”
仙道微微一笑,道:”一切诸天众,业尽故还退;譬之焦败种,种之不复生。观心性相续,念念如灯焰;心因念念灭,诸业亦如是。无常业因故,终必有败坏;谓乐有常者,是则不可得。诸天尚且逃不过轮回,在下又何必念念不忘于追名逐利?何况大师觉得受人尊重可乐,受人轻贱可悲,但对在下来说,得能与心上人相伴天涯,便是天下至乐之事,又何必有珠求珠,骑驴觅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