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意思,责怪他拙劣的否认。
“真话,”他脸更红。“可以当面问她。”
“去接她来吧,今日是我斋期。”恺令说:“你们不是爱我这儿的斋菜吗?”
恺令表面上是绝对时髦的人物,甚么新潮玩意儿她都懂,但她却是吃斋念佛,每个月都守几日斋期,非常坚持虔诚。
“我不懂佛,但你看来不该是那种吃斋念佛守斋的人。”司烈曾问过。
“我为亡夫。”她说。
说这话时她脸上尽是暗然神伤,尽是思念深情,很令人动容。
一个女人为已去世三十年的人如此这般,也实在难得之至了。
司烈很想知道恺令和她去世丈夫的往事,却又不知怎么开口。外间传说当然很多,甚么移情别恋啦,第三者出现啦,甚至说他死得有问题。但绝对不可信。绝对不。看恺令的一切就可看出她与亡夫深情义重,他们之间一定有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恺令很少提及亡夫,她只以行动表示,以她的条件,二十年坚持守寡,不接受任何男人追求,足以表明一切。外间的闲言闲语实在是多事之徒的中伤。
“也不见得。”这是璞玉的看法。“董恺令这三十年间十分出名是事实,但这事实我觉得有人为造成的因素。”
“不明白。”
“她并非以画出名,而是因其他事出名之后,别人才开始认识她的画,”璞玉清晰的说:“她的基金会当年很轰动。”
“你批评她名大过实?”
“这很难说,见仁见智,”璞玉直率的。“对于国画,很难有一个公论,多半是越出名的画家卖价越贵,而越贵也越出名。”
“你也懂刻薄?”司烈笑起来。
“不不不,我对董恺令没有偏见,请勿误会,何况她常常请我吃最好的斋菜。”
事实上恺令和璞玉真是一见如故,年龄相差三十多年的她们竟能成为好朋友,而能自然的有许多话题,那的确不容易。
不过,许多时候她们的意见并不相同。
“你真认为一种信仰必须吃斋念佛等等形式上的表现才表示虔诚?”璞玉问。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定定的望着恺令。
“主要的是一份心意。”恺令永远的平心静气,润雅高贵。
“你每天念佛经?”璞玉充满了好奇。
“我上香祈祷,”恺令笑。“佛经能念得好是学问也是艺术,我差得远。”
“学问和艺术?”司烈不以为然。
“我有个法师朋友是比丘尼,她念大悲咒时即使不懂佛的人也泪流满面。”恺令说:“有人专程去听她念金刚经,长年累月的去,百听不厌。据说听完心灵平静。”
“你的朋友范围真广。”司烈摇头。
“法师为我说佛,解我疑困。”恺令说。
“你心中仍有疑困?”璞玉不能置信。“我以为你能为大多数人解疑困。”
“除去几十年造成的外在形象,我也只是个普通女人。”恺令脸上掠过一丝暗然。
“他的死至今仍令你不能释然?”司烈率直的关怀冲口而出。
恺令呆怔一下,成视邙美丽的脸上变色。那是一种令人不解之色,哀伤、不甘、暗然之外,分明还有着些甚么。三人之间有一阵令人难堪的沉默,还是璞玉先打开僵局。